s
欢迎来到天津滨海安琪妇产医院官方网站! 会员中心 优惠活动 医保服务

产后肚皮松弛、腹部多余赘肉、腰酸背痛竟是?

发布时间:2019-06-23 13:45在线咨询丨预约挂号
导语
introduction
很多宝妈一直以为卸货之后,马上会身轻如燕,可现实的残酷往往让人泪流满面。比如宝妈Amy孕中79公斤,宝宝满月的时候她78.5公斤,而且,降不下去的不仅仅是体重,还有倔强的肚子

 
很多宝妈一直以为卸货之后,马上会身轻如燕,可现实的残酷往往让人泪流满面。比如宝妈Amy孕中79公斤,宝宝满月的时候她78.5公斤,而且,降不下去的不仅仅是体重,还有倔强的肚子,这就不得不让宝妈们对穿衣服更挑剔了——生娃前买衣服都看质地和款式,生娃后买衣服的重点诉求变成了“显瘦的”、“不显肚子的”、“尺码足够的”。

产后大肚子,实在让人心烦,如果宝妈们还伴有腰酸背痛的症状,可就要注意了,你可能不是单纯的胖或者带孩子累,还有可能发生了产后腹直肌分离。


   — — 腹直肌是什么— —   
 

 
简单来看,腹直肌就是图上中部的那几块肌肉,中间那条白色的线叫腹白线。腹直肌具有保护腹腔脏器,维持腹内压,参与完成排便、分娩、呕吐和咳嗽等生理功能,也能使脊柱前屈、侧屈和旋转等功能。

   — — 腹直肌好端端的,怎么就分离了呢 — —   

 

 
怀孕期间,宝宝在妈妈的子宫里逐渐长大,腹壁所承受的压力也逐渐增大,腹白线被拉伸并变得薄弱,白线两侧的腹直肌松垮,腹直肌间距离增大,从而产生腹直肌分离。而更令人头疼的是,腹直肌分离的间隙逐渐被脂肪组织所填充,腹部出现明显的松垮褶皱,这就出现了凸起的肚皮收不回来。
 
   — — 腹直肌分离的原因及危害 — —   
 

 
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顺产,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离。有专家曾做过统计,1462 例产后6~8 周的产妇,顺产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60.3%,剖宫产发生率为70.8%,2 次及以上剖宫产的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90.8%。由此可见,不论分娩方式如何,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概率都很高。除了对体型的影响,腹直肌分离的危害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— —

一是腰背痛:腹直肌分离的程度越深,腹部肌肉越弱,对腰背部的承托力就会越小,增加后背疼痛的机会,容易出现腰背痛,甚至连起床都变得十分困难,限制其活动、休息、哺乳等,产妇身心受到了影响。
 
 二是脏器移位:腹直肌分离严重者还可使内部脏器下移,如胃下垂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症状。
   — — 怎么判定有没有腹直肌分离 — —   


我们专门请了安琪妇产医院妇科主治医师薛秀云主任,教给大家一个检测腹直肌是否分离的方法:
 
1.仰卧,屈膝踩地,露出腹部,放松。
2.一手在头后支撑,另一手食指和中指垂直探入下腹中间。
3.先轻轻抬起头部,然后一点点地抬起上身。让手指感觉到腹肌的挤压,一部分人会感觉手指陷入了腹肌中,两边的腹直肌明显的包裹着手指。
4.确认凹陷处能插入几个手指,用手指测量两侧肌肉的距离。
 
正常:2指以内(含2指)
需要锻炼修复:2~3指
需要就医:3指以上
   — — 腹直肌分离该怎么办?— —   
 
第一种方法:运动治疗


 
第二种: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

 
通过粘贴腹部电极片,给予不同强度的电刺激,使腹部肌肉兴奋性提高,腹部肌肉被动收缩,对肌群强化训练,唤醒因受损而功能暂停的肌肉的本体感觉,使分离的肌群恢复正常,达到锻炼腹部肌肉的目的。同时也可以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和改变骨盆的倾斜度。电刺激还可加速血液循环,牵拉肌肉,刺激生成新的胶原蛋白,使之缓解背部肌肉放松并达到镇痛效果。
 
后6周到12个月公认为是最佳的时间,这时进行治疗,能有效提高肌肉的完整性、减轻腹直肌分离程度。近些年来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宝妈们对于产后健康越来越重视,对于产后形体的恢复也越来越关注。对于腹直肌分离治疗方法虽多,但都是需要宝妈们积极的参与和坚持不懈。虽然恢复的过程需要时间比较辛苦,但是有了科技和医生的帮助,这个过程会更快速,也更有意义。

扫一扫,在线医生随时为您提供健康咨询服务Sweep the online doctors ready to provide you health counseling care
扫一扫
在线咨询
掌握一手资讯
  • 上一篇:你需要进行产后盆底康复吗?
  • 下一篇:【“坐月子”,进入产后康复新时代】
  • 相关文章 RELATED ARTICLES
    
    最新专题 LAEST TOPICS
    专家墙LEADER

    旗下医院 : 天津阳光树口腔医院 | 北京京通医院 | 北京京通妇科医院 | 北京安琪妇产医院 |北京友爱医院 |燕郊新华医院
    北京安琪妇产医院 |北京友爱医院
    Copyright 2016 Angel Women's & Children's Hospital of tianjin 津ICP备20004462号-1  (津滨)医广[2022]第01-14-01号
    声明:本站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,可发送邮件联系删除。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。